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
-
米乐香港故事丨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荐]

米乐香港故事丨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 分类:公司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1-22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米乐  新华社香港1月19日电 题: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张涵墀 张雅诗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香港有什么联系?带给今天的港人什么启示?“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自去年8月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开展,至今备受关注。“南海一号”承载的历史记忆,让参观者感知丝路精神的脉搏。   2007年,宋代古船“南海一号”打捞出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商船,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等。此次展览中,包括盛装美酒的“广东罐”等在内的255项展品,揭示了香港在海上丝路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广东罐”关联“明星船”   “南海一号”展览展期约半年,由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国家文物局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合办。如何运用香港相关的展品衬托“南海一号”这艘“明星船”,是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和同事们的重要任务。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接受记者采访(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作为策展团队主力成员,李晓慧是第一次参与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展览。她在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的香港考古资料系统里反复查找,发现香港九龙城宋皇台圣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上与酒器、美酒相关的印文,同“南海一号”出土的“广东罐”十分相似。   “看到这些相似的地方真的很兴奋,它们是有关联的。”李晓慧激动地说,这进一步说明香港曾经是海上丝路的中转站之一。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广东罐”是指唐宋以来海上贸易使用的储物罐,产地集中在华南,在东南亚、东亚乃至非洲等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香港位处沿海地区,不时有“广东罐”残片出土。   据导览介绍,秦汉以降,以广州港为中心、香港及澳门等地为中转站的多层次贸易港口体系逐渐成型。策展者以“广东罐”作为亮点,加上香港不同考古遗址、尤以圣山遗址出土居多的同类酱釉“广东罐”残片,反映香港自宋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在对外贸易中扮演一定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说,这个展览可以提供新的角度,研究展示海上贸易的历史、与海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从而感受粤港澳三地的同宗同源和文化相通。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宋代青黄釉龙纹六系罐(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多元化模式提升展览吸引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既有本地居民,也有世界各地的游客,都饶有兴致地在玻璃展柜前仔细打量,聆听导赏员讲解。不少人对“古代海关”广州市舶司的建立,乃至十多年前有关方面如何解决层层难题将船体打捞出水,都十分感兴趣。   展览在港展出的文物,包括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枝梅纹花口碗、龙泉窑青釉刻划莲纹折腰花口碟等。   这是“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镶宝石空心金镯(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参与筹备此次展览的专家们仔细观察文物上面细密的纹路,思考将哪一面展出给观众。曾举办过“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南越王博物院给予香港策展团队很多宝贵建议。   “大的罐子我拿不动,但是小的陶片我可以拿在手上。”谈到文物的运输过程,李晓慧微笑着摊开手掌,“就好像把历史的一部分放在手里。”她描述着这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手里还拿着那些陶片。   从考古学专业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李晓慧认为,实地参观文物有助培养公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对考古的兴趣,让历史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是香港文物探知馆办展的宗旨。此次“南海一号”展览从构思策划到场地布置都经过精心设计。   这是“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金单顶链犀角形锥筒饰项链(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在展厅里,除了关于展品的详细文字介绍,策展者还设计了几本“航海日志”,模拟船员点算动物、美酒、咸鸭蛋等随行物资的口吻,讲述当时船员的工作生活;多媒体互动装置则以电子时间轴的方式介绍如何通过文物锁定沉船时间——据考古专家推断,“南海一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或不久以后,在广东往南海的航道上沉没。   文物刻字助揭谜团   尽管十多年间考古工作不断进行,“南海一号”依然有诸多未解之谜,沉船原因、航行目的地、文物具体数量等还只是推测。“谜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吗?”李晓慧说,有猜测的空间,才有让人继续探索的欲望。   展柜里,2018年出土的德化窑青白釉墨书双系罐,底部刻有“郑尽金记直癸卯岁次”字样。李晓慧指着这件文物,向记者示范如何寻找揭开谜团的线索。她说,“癸卯岁次”就是这件文物的生产日期,证明它在癸卯年被生产出来,带到了商舶上等待交易。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的展品(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与德化窑青白釉墨书双系罐同年出土的南海窑酱釉印文四系罐,上面刻有“淳熙十年”字样。两者在时间上相互佐证,确定了“南海一号”的沉船时间为1183年或不久以后,为后续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就是看似不起眼的小罐子,锁定了‘南海一号’最后的出航时间。”李晓慧边说边介绍展厅里的文物。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2日,并面向公众开放讲座和工作坊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大家认识到:无论是昔日的海上丝路,还是今天的全球贸易,香港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展览主办方希望为观众再现“沧海云帆,贸迁有无”的历史,以及湾区人民千年来探索海洋的勇气。作为香港青年,李晓慧始终相信,探古知今,在时代浪潮中,丝路精神必将激励港人驶向更辽阔的海域。

[荐]

米乐香港故事丨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概要描述】米乐  新华社香港1月19日电 题: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张涵墀 张雅诗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香港有什么联系?带给今天的港人什么启示?“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自去年8月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开展,至今备受关注。“南海一号”承载的历史记忆,让参观者感知丝路精神的脉搏。   2007年,宋代古船“南海一号”打捞出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商船,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等。此次展览中,包括盛装美酒的“广东罐”等在内的255项展品,揭示了香港在海上丝路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广东罐”关联“明星船”   “南海一号”展览展期约半年,由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国家文物局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合办。如何运用香港相关的展品衬托“南海一号”这艘“明星船”,是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和同事们的重要任务。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接受记者采访(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作为策展团队主力成员,李晓慧是第一次参与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展览。她在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的香港考古资料系统里反复查找,发现香港九龙城宋皇台圣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上与酒器、美酒相关的印文,同“南海一号”出土的“广东罐”十分相似。   “看到这些相似的地方真的很兴奋,它们是有关联的。”李晓慧激动地说,这进一步说明香港曾经是海上丝路的中转站之一。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广东罐”是指唐宋以来海上贸易使用的储物罐,产地集中在华南,在东南亚、东亚乃至非洲等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香港位处沿海地区,不时有“广东罐”残片出土。   据导览介绍,秦汉以降,以广州港为中心、香港及澳门等地为中转站的多层次贸易港口体系逐渐成型。策展者以“广东罐”作为亮点,加上香港不同考古遗址、尤以圣山遗址出土居多的同类酱釉“广东罐”残片,反映香港自宋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在对外贸易中扮演一定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说,这个展览可以提供新的角度,研究展示海上贸易的历史、与海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从而感受粤港澳三地的同宗同源和文化相通。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宋代青黄釉龙纹六系罐(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多元化模式提升展览吸引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既有本地居民,也有世界各地的游客,都饶有兴致地在玻璃展柜前仔细打量,聆听导赏员讲解。不少人对“古代海关”广州市舶司的建立,乃至十多年前有关方面如何解决层层难题将船体打捞出水,都十分感兴趣。   展览在港展出的文物,包括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枝梅纹花口碗、龙泉窑青釉刻划莲纹折腰花口碟等。   这是“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镶宝石空心金镯(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参与筹备此次展览的专家们仔细观察文物上面细密的纹路,思考将哪一面展出给观众。曾举办过“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南越王博物院给予香港策展团队很多宝贵建议。   “大的罐子我拿不动,但是小的陶片我可以拿在手上。”谈到文物的运输过程,李晓慧微笑着摊开手掌,“就好像把历史的一部分放在手里。”她描述着这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手里还拿着那些陶片。   从考古学专业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李晓慧认为,实地参观文物有助培养公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对考古的兴趣,让历史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是香港文物探知馆办展的宗旨。此次“南海一号”展览从构思策划到场地布置都经过精心设计。   这是“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金单顶链犀角形锥筒饰项链(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在展厅里,除了关于展品的详细文字介绍,策展者还设计了几本“航海日志”,模拟船员点算动物、美酒、咸鸭蛋等随行物资的口吻,讲述当时船员的工作生活;多媒体互动装置则以电子时间轴的方式介绍如何通过文物锁定沉船时间——据考古专家推断,“南海一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或不久以后,在广东往南海的航道上沉没。   文物刻字助揭谜团   尽管十多年间考古工作不断进行,“南海一号”依然有诸多未解之谜,沉船原因、航行目的地、文物具体数量等还只是推测。“谜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吗?”李晓慧说,有猜测的空间,才有让人继续探索的欲望。   展柜里,2018年出土的德化窑青白釉墨书双系罐,底部刻有“郑尽金记直癸卯岁次”字样。李晓慧指着这件文物,向记者示范如何寻找揭开谜团的线索。她说,“癸卯岁次”就是这件文物的生产日期,证明它在癸卯年被生产出来,带到了商舶上等待交易。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的展品(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与德化窑青白釉墨书双系罐同年出土的南海窑酱釉印文四系罐,上面刻有“淳熙十年”字样。两者在时间上相互佐证,确定了“南海一号”的沉船时间为1183年或不久以后,为后续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就是看似不起眼的小罐子,锁定了‘南海一号’最后的出航时间。”李晓慧边说边介绍展厅里的文物。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2日,并面向公众开放讲座和工作坊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大家认识到:无论是昔日的海上丝路,还是今天的全球贸易,香港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展览主办方希望为观众再现“沧海云帆,贸迁有无”的历史,以及湾区人民千年来探索海洋的勇气。作为香港青年,李晓慧始终相信,探古知今,在时代浪潮中,丝路精神必将激励港人驶向更辽阔的海域。

  • 分类:公司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1-22
  • 访问量:0
详情

米乐  新华社香港1月19日电 题: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张涵墀 张雅诗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香港有什么联系?带给今天的港人什么启示?“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自去年8月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开展,至今备受关注。“南海一号”承载的历史记忆,让参观者感知丝路精神的脉搏。   2007年,宋代古船“南海一号”打捞出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商船,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等。此次展览中,包括盛装美酒的“广东罐”等在内的255项展品,揭示了香港在海上丝路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广东罐”关联“明星船”   “南海一号”展览展期约半年,由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国家文物局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合办。如何运用香港相关的展品衬托“南海一号”这艘“明星船”,是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和同事们的重要任务。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接受记者采访(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作为策展团队主力成员,李晓慧是第一次参与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展览。她在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的香港考古资料系统里反复查找,发现香港九龙城宋皇台圣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上与酒器、美酒相关的印文,同“南海一号”出土的“广东罐”十分相似。   “看到这些相似的地方真的很兴奋,它们是有关联的。”李晓慧激动地说,这进一步说明香港曾经是海上丝路的中转站之一。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广东罐”是指唐宋以来海上贸易使用的储物罐,产地集中在华南,在东南亚、东亚乃至非洲等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香港位处沿海地区,不时有“广东罐”残片出土。   据导览介绍,秦汉以降,以广州港为中心、香港及澳门等地为中转站的多层次贸易港口体系逐渐成型。策展者以“广东罐”作为亮点,加上香港不同考古遗址、尤以圣山遗址出土居多的同类酱釉“广东罐”残片,反映香港自宋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在对外贸易中扮演一定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说,这个展览可以提供新的角度,研究展示海上贸易的历史、与海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从而感受粤港澳三地的同宗同源和文化相通。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宋代青黄釉龙纹六系罐(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多元化模式提升展览吸引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既有本地居民,也有世界各地的游客,都饶有兴致地在玻璃展柜前仔细打量,聆听导赏员讲解。不少人对“古代海关”广州市舶司的建立,乃至十多年前有关方面如何解决层层难题将船体打捞出水,都十分感兴趣。   展览在港展出的文物,包括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枝梅纹花口碗、龙泉窑青釉刻划莲纹折腰花口碟等。   这是“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镶宝石空心金镯(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参与筹备此次展览的专家们仔细观察文物上面细密的纹路,思考将哪一面展出给观众。曾举办过“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南越王博物院给予香港策展团队很多宝贵建议。   “大的罐子我拿不动,但是小的陶片我可以拿在手上。”谈到文物的运输过程,李晓慧微笑着摊开手掌,“就好像把历史的一部分放在手里。”她描述着这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手里还拿着那些陶片。   从考古学专业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李晓慧认为,实地参观文物有助培养公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对考古的兴趣,让历史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是香港文物探知馆办展的宗旨。此次“南海一号”展览从构思策划到场地布置都经过精心设计。   这是“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金单顶链犀角形锥筒饰项链(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在展厅里,除了关于展品的详细文字介绍,策展者还设计了几本“航海日志”,模拟船员点算动物、美酒、咸鸭蛋等随行物资的口吻,讲述当时船员的工作生活;多媒体互动装置则以电子时间轴的方式介绍如何通过文物锁定沉船时间——据考古专家推断,“南海一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或不久以后,在广东往南海的航道上沉没。   文物刻字助揭谜团   尽管十多年间考古工作不断进行,“南海一号”依然有诸多未解之谜,沉船原因、航行目的地、文物具体数量等还只是推测。“谜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吗?”李晓慧说,有猜测的空间,才有让人继续探索的欲望。   展柜里,2018年出土的德化窑青白釉墨书双系罐,底部刻有“郑尽金记直癸卯岁次”字样。李晓慧指着这件文物,向记者示范如何寻找揭开谜团的线索。她说,“癸卯岁次”就是这件文物的生产日期,证明它在癸卯年被生产出来,带到了商舶上等待交易。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的展品(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与德化窑青白釉墨书双系罐同年出土的南海窑酱釉印文四系罐,上面刻有“淳熙十年”字样。两者在时间上相互佐证,确定了“南海一号”的沉船时间为1183年或不久以后,为后续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就是看似不起眼的小罐子,锁定了‘南海一号’最后的出航时间。”李晓慧边说边介绍展厅里的文物。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2日,并面向公众开放讲座和工作坊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大家认识到:无论是昔日的海上丝路,还是今天的全球贸易,香港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展览主办方希望为观众再现“沧海云帆,贸迁有无”的历史,以及湾区人民千年来探索海洋的勇气。作为香港青年,李晓慧始终相信,探古知今,在时代浪潮中,丝路精神必将激励港人驶向更辽阔的海域。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米乐广告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会议策划、会议设备、灯光音响设备提供、演艺资源,展览搭建制作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服务热线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弘阳时代中心二期4栋1413
邮箱:
149465113@qq.com

官方手机站

官方手机站

微信业务咨询

微信业务咨询

Copyright ©  2021 南京米乐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辽ICP备2021011596号-3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